老實練五遍,脫離新手期。

 

作者:匿名

 

 

MEPA_20201220_0193

 

 

我從很久以前就在關注新思惟的課程了,各個校友的回饋心得也看了很多篇,架構大概都是「我知道我要寫論文,但我不知道要怎麼開始,或是已經開始寫了但到處碰壁」→「看到或聽別人推薦新思惟的課程,但是學費好貴」→「繼續膠著下去也不是辦法,只好忍痛報名了」→「課堂上每個主題大概在上什麼,老師講話都切入重點,好精彩,各種細節都有處理到,好貼心」→「我居然能夠自己畫出統計圖,好感動」→「學了很多,學費很貴但值得,我要趕快來寫論文了」。

 

 

錢再賺就有,但時間和機會一旦錯過就無法挽回。

 

由此可見,不管是像我這樣剛進臨床不久的 PGY,或是已經在臨床工作幾年的學長姐,大家都有類似的困擾。即便想過可以一邊寫,一邊慢慢摸索,省下這筆錢,但看著身邊認識的朋友漸漸有了學術產出,我心想:「我要摸索多久才能跟上這些人的腳步?」錢再賺就有,但時間和機會一旦錯過就無法挽回,我終究還是鐵了心繳錢去上課。

 

 

有些環節還是要靠自己搞定

 

課程方面,過去校友們的心得都敘述得差不多,我也不再贅述,結論上來說,課程的設計確實能幫助論文的產出順利一些,但總覺得還是留了一些空白。雖然官網上特別提到這次的課程加強了新手「從 0 到 1」的部份,事實上比較像是從 0.1 到 0.9,怎麼說呢?

 

因為像我們這種研究新手,要先找到指導老師、確定研究主題、進行文獻搜尋才能成功進到論文寫作,每個環節都是一個課題,這段從 0 到 0.1 的空白就必須由學員的課前提問來彌補。

 

但每個學員的課前提問只有一個,很難一次讓講師把這些空白補完,最多就是利用 coffee break 的時間去問到底。再來是最後 0.9 到 1 的空白,其實就是稿件投出去後,和 editor、reviewer 書信往返的細節。

 

這段空白可能因為時間因素,被安排到了新思惟的另一個課程《臨床研究與發表工作坊》,也難怪官網會說這兩個工作坊剛好涵蓋大部分重要的議題又不重複。(說起來新思惟不曉得有沒有統計過,兩個工作坊都上的校友佔多少比例。)

 

 

一次又一次加強學員內心的推力

 

會在意這些空白,或許是個人習慣想把每件事都一次做到位,但事實是沒什麼事是能一次做到位的,而這個工作坊或許也是基於這一點,在設計上盡量讓初學者「不再恐懼,願意去做」,推動初學者在課後自己去填補這些空白,不管是告訴學員把論文各段當成問答題去填寫,抑或者是直接印一本圖文並茂的操作手冊,讓學員照著上面的指示自己畫出一模一樣的圖,一次又一次加強學員內心的推力。

 

所以,想要報名這個工作坊的人,建議先有課後填補這些空白的機會,再來上最適合,畢竟蔡校長說要老實練五遍才能把東西學起來,論文也是要老實寫五篇才能脫離新手的適應期,期許自己未來也能夠盡快成為研究團隊裡不可或缺的幫手,最後也能像講師那樣提攜後進。

 

 

最新活動

 

 

本篇發表於 20201220_第三十五梯次課程記錄 並標籤為 , , , , , 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