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堂課都不斷延伸我寫作的信心

 

作者:台大新竹分院 神經外科 李建勳 醫師

 

 

20160903_mepa_0210

 

 

這次參加《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》,已經是第三次參與新思惟的活動。一開始《青年醫學研究論壇 2013》,幫助我打開了眼界,見識到醫師不該只有像住院醫師整天在醫院裡,沒頭沒腦的忙著第一線病人,尤其是在健保的環境下,該開始好好思考自己的發展。接著參加《健保資料庫工作坊》,剛好是我念研究所的類型,讓我見識了各式可能用健保資料來解答的臨床問題,與實際從頭到尾如何作出一篇可以被接受的論文。

 

 

論文被退件,想聽看看專家建議。

 

而又經過了兩年,我自己的論文被第一次投稿的雜誌退件,再次投稿卻因個人因素而有些延遲。我想看看頂尖的專家都是怎麼撰寫與投稿論文,希望可以對自己的稿件被接受有所幫助,所以報名《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》。

 

 

從圖表開始建立專家的形象

 

除了最基本的解析論文段落的內容,還有精心設計的資料庫,讓學員可以親手練習統計與製造圖表之外,我覺得關於「圖表規劃」的許多「眉眉角角」,新手若是沒有人提點,不一定能自己從刊登的文章中領悟。就是這些「江湖一點訣」,能讓文章不被扣分,讓審閱者一看就覺得寫文章的是專家。吳爵宏醫師用「快思慢想」的理論來解釋,讓我很容易地能瞭解審閱者看稿件的心態,有助於寫出被接受的稿件。

 

吳醫師的另一個題目「多元參與」,讓我瞭解不是只有 original article 才是文章。寫作一篇 original article,可以利用對題目背景的瞭解,寫作相關的 review article,提供同儕或後進教育的材料。

 

若有別的專家在期刊發表不同意見,正好可以利用 author reply 或 letters to the editor 禮貌的表達看法。

 

而在收集自己的 series 時,若有落在收案條件以外的有趣個案,也可以根據情況寫成 case report。針對自己研究的領域發表多種類的文章,好處是不必真的收集很多 case series,就能建立專家的形象。

 

 

實用的心態調整與時間管理

 

而最後蔡校長分享「個人的時間與資源安排」,是最讓我汗顏的。蔡校長除了研究生涯的規劃是在住院醫師時期就殫精竭慮在思考,在研究的路途上投注的努力也是讓人無話可說。利用飛機起飛來比喻研究起步的確很容易理解,而對於擠出研究的時間與被退稿的心態調整,也是實際有用的提醒。

 

課程的課前問答、課後作業與個人化的指導,都延伸與加強了課程本身的學習效果。整體來說,參加這個工作坊相當於有個好學長、好師長,傳授作研究與寫論文的心法,讓我在投稿的路上更有信心。

 

 

最新活動

 

 

本篇發表於 20160903_第十三梯次課程記錄 並標籤為 , , , , , , 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